星期六, 六月 24, 2006

 
 
这是两副关于黑死病的绘画。第一副是欧洲中世纪的罗昂祈祷书的插图,作者已经不可知晓,但肯定是大批插图的作者。第二幅是勃克林的作品,勃克林是十九世纪末瑞士画家,属于欧洲晚期浪漫派的余波。
也许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,第二幅画要远比第一副画更具备震撼力。但这不过是因为勃克林离我们更近。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的年代早已经过去。但黑死病给数代人的心灵带来的影响,是我们今天的人再难体会得到的。我们今天的人们,无论如何阅读当时的文学作品,品味当时的绘画,恐怕也再难体会得到那种死神的镰刀到处收割,人们如同艾草一般地倒下的悲哀与恐惧了。中世纪的人们与我们隔得太远了,中世纪是神的时代,那时人们的悲哀和恐惧都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。死亡,不过是人的一生中所必要经历的一段。
关于死亡,我们在中世纪的黑死病的人们前并没有多少发言权。一个亲人死去,我们为之哭泣,卢旺达的人们被屠杀,数百万人死去全世界都在震惊,但曾经有过一段时间,每天每日都不知道死亡何时会降临。SARS让我们重新略微温习了一下那种对于死亡的恐惧,但隔着白衣白面具的死亡,虽然也发生在我们身边,但我们终究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到来。而欧洲中世纪的人们,他们今天活着,也许傍晚的时候就已经死去。面对这样死亡的人们,他们的恐惧,究竟不是我们所能体会得到的,而当死亡习以为常的时候,也许连恐惧,都是一种奢侈的行为。
大悲哀,不是我们所能品尝的。我们离这种大悲哀已经太久远,近代文明的发展,医学的进步,每天都在一点点地侵蚀着死神的地盘,死神再不能挥舞着他的镰刀在大街上纵横,而必须伪装着偷偷摸摸地带走一两个灵魂。
也许,勃克林的瘟疫能够更为打动我们,因为那个不过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黑死病,是我们现代人中的死亡。真正当死亡大规模降临时,恐惧束缚着我们的时候,我们并不能做的更多。莫自使眼枯,收汝泪纵横,眼枯自见骨,天地终无情,这样的悲哀,我们再难体会,也愿我们也不要体会。 Posted by Picasa

2 条评论:

时间 9:51 下午 , Anonymous 匿名 说...

我悲哀地发现,其实这篇也终究还不过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我眼中的死亡,终究还带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……
不过最后一句话,却是很诚恳的,我们终究不愿意再面对这样的死亡。

 
时间 7:59 上午 , Anonymous 匿名 说...

有时候,对已知的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恐惧,往往超过了死亡本身.

 

发表评论

订阅 博文评论 [Atom]

<< 主页